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务系统信访投诉请求法定办理途径及相关法律依据

发布时间:2016-09-06
来源:

一、行政诉讼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1.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3.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宝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

4.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5.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6.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7.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8.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

9.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10.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

11.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

12.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二、调解协议履行或内容争议

第三十二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论。

第三十三条  经人民调研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人民调解法》(主席令第342010年)

三、仲裁

(一)人事争议

第一百条  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定

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人民正义仲裁委员会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的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

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取和平议的,可以自争方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主席令第352005年)。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人事争议:

1.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2.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3.社团组织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4.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5.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仲裁的其他人事争优。

第三条  人事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调解,其中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的人事争议,可以向聘用单位的上一级单位申请调解;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依据:《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人社部发〔201588号)

(二)劳动关系争议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能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补偿金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主席令第802007年)

四、行政复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税务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一)税务行政复议范围

第十四条 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

1.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退税、抵扣税款、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的单位和个人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代征行为等。

  2.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为。

  3.发票管理行为,包括发售、收缴、代开发票等。

  4.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

  5.行政处罚行为:

1)罚款;

  (2)没收财物和违法所得;

  (3)停止出口退税权。

  6.不依法履行下列职责的行为:

  (1)颁发税务登记;

  (2)开具、出具完税凭证、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3)行政赔偿;

  (4)行政奖励;

  (5)其他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

  7.资格认定行为。

  8.不依法确认纳税担保行为。

  9.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

  10.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行为。

  11.通知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行为。

12.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二)税务行政复议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  申请人对本规则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的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人按照前款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必须依照税务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确定的税额、期限,先行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和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才可以在缴清税款和滞纳金以后或者所提供的担保得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确认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对本规则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以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人对税务机关作出逾期不缴纳罚款加处罚款的决定不服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加处罚款,再申请行政复议。

法律依据:《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1号)

五、复核申诉

(一)公务员不服本单位人事处理的

第九十条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提出申诉:

1.处分;

2.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3.降职;

4.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5.免职;

6.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7.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8.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处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主席令第352005年)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服本单位人事处理的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可以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

1处分;

2清退违规进人;

3撤销奖励;

4考核定为基本合格或者不合格;

5未按国家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待遇;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提出申诉的其他人事处理。

第十二条  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的时效期间为三十日。复核的时效期间自申请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人事处理之日起计算;申诉、再申诉的时效期间自申请人收到复核决定、申诉处理决定之日起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规定的时效期间内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的,经受理机关批准可以延长期限。

法律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2014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人社部发〔201445号)

(三)机关工勤人员不服本单位人事处理的

第三十四条  机关工勤人员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参照本规定执行。

法律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人社部发〔201445号)

六、行政监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有权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

法律依据:《行政监察法》(主席令第312010年)

七、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家税务总局及地主各级税务行政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但不包括咨询、建议、投诉举报、质疑和反映问题等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调整范围的事项。

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2007年)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信息的。

第十三条  除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第二十条  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包括下列内容:

1)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2)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3)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第二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517号)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因申请内容不明确,行政机关要求申请人作出更改、补充且对申请人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告知行为;

2.要求行政机关提供政府公报、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

3.要求行政机关为其制作、搜集政府信息,或者对若干政府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加工,行政机关予以拒绝的;

4.行政程序中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以政府信息公开名义申请查阅卷材料,行政机关告知其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的。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0836号)

14.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申请公开与本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的政府信息,可以不予提供;对申请人申请的政府信息,如公开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开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按规定不予提供,可告知申请人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号)。

八、信访渠道

第十四条  信访人对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不服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

1.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3.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4.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

5.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

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第十六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其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第十八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录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依据《信访条例》(国务院令第431事情2005年)

第六条  对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以及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及其他行政机关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来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第七条  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来访人的规定期限内向受理或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第八条  来访人对信访事项处理(复查)意见不服,未提出复查(复核)请求到而到上级机关再次走访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予受理,并引导来访人走复查(复核)程序。

第九条  对信访事项处理(复查)意见不服,但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期限未请求复查(复核)的,不再受理。

已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复查复核机构审核认定办结的,或已经复核终结备案并录入全国信访信息系统的信访事项,来访人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依据:《国家信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国信发〔20144号)

 

  •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